《綱要》提出,將遵循堅持需求導向、堅持前瞻部署、堅持自主創新、堅持高效協同四項基本原則,實施以“一核兩深三系”為主體的自然資源重大科技創新戰略,構建地球系統科學核心理論支撐(“一核”),引領深地探測、深海探測國際科學前沿(“兩深”),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優化管控、生態保護修復技術體系(“三系”),全面增強對高質量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支撐,持續提高科技貢獻率,推進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使自然資源主要領域科技創新躋身先進國家行列。
《綱要》指出,當前的主要任務包括:
◆認知自然資源,夯實科學基礎
1.深化海洋科學認知,開展海洋動力過程研究,加強海洋災害分布、機理及預測分析,深化陸海相互作用規律研究,提高海洋生態系統及其變化規律認知,加強海底科學理論創新,開展全球海底地球動力學和演化機制研究;
2.拓展極地科學認知,深化極區氣-冰-海相互作用、極地生命演化與氣候變化響應過程、地質演化規律等前沿科學問題探索,建立極地驅動全球氣候變化的系統理論體系,及對我國天氣和氣候顯著性影響機制,開展北極關鍵海域資源與環境研究,探索船舶極區航行的環境影響機理。
◆突破兩深前沿,拓展資源空間
1.研發全海深資源調查觀測裝備,突破深海礦產成礦系統科學理論,揭示深海生命過程及極端環境適應機制,創新深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方法理論;開展全海深潛水器研制及深海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監測/探測新技術研究與核心裝備國產化研究及自主動力與生態環境預報技術研發。
2.發展極地資源與環境調查監測技術,推進南極資源調查與保護區選劃、北極重要通道安全保障和開發利用。開展極地資源利用潛力的調查評估、環境信息采集和技術儲備,研究多方式組合的地形測繪與地表特征提取技術。開發無人值守遠程控制技術、極地環境監測組網等技術。
3.加強海域油氣資源勘查評價關鍵技術研發,創新海洋油氣資源調查關鍵技術。進一步完善南黃海高覆蓋次數、富低頻、強能量震源的“高富強”地震勘查技術體系。探索海域非常規油氣調查評價及增產技術,自主創新深海鉆探系統與關鍵技術。
◆發展技術裝備,支撐調查監測
1. 拓展天空地海一體化立體監測遙感技術,發展多類型高端衛星,建立高分辨率迅捷對地觀測無人機遙感網絡體系,開展超精細地面移動測量城市自然資源采集以及物聯網、傳感網等泛在模式下的新型數據采集技術研究,開展海上及水下目標監視監測技術研究。
3. 研制系列化國產高端探測監測裝備,加快遙感監測傳感器及平臺的研制升級與整裝集成,發展海洋監測傳感器及自主觀測平臺,研制全三維分布式電磁、地震探測技術裝備。研制與硬件裝備配套的高性能數據處理與服務系列軟件。構建現代化儀器裝備計量檢測體系。
4. 開展全球自然資源信息動態感知關鍵技術研究,突破天空地一體化全球對地觀測、全球統一空間基準動態維持、大范圍無控定位、泛在資源信息深度萃取、北斗智慧導航、全球化學填圖、巖溶環境監測、海洋與氣候數值模擬、問題驅動時空信息知識服務等關鍵技術,研制自主可控的技術裝備。
5. 提高地質和海洋災害動態監測與預警技術水平,研究地質災害天空地一體化快速識別監測預警技術。開發海洋災害和海洋環境質量綜合監測平臺,構建海洋環境監測數據預報系統和安全保障平臺原型系統。
◆建立方法體系,優化空間管控
1.研制全域用途管制規則與規劃評估監管標準,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制定流程,研究覆蓋全域國土空間的用途管制規則集,提出空間管制關鍵指標閾值確定方法,完善自然生態空間、地下空間以及海域海島的管控方法,形成涵蓋不同類型國土空間的監測技術標準。
◆創新解決方案,助力生態修復
1.研發國土空間生態系統修復關鍵技術,建立修復工程監測與績效評估技術方法和國土綜合整治生態建設技術規范。研發典型生態脆弱區、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模式和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突破區域地下水污染防控理論與關鍵技術。
2.研究生態系統綜合管控技術和方法,開展生態廊道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構建技術研究,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研發生態定量評價技術與方法,構建生態質量、價值、損害等評估技術標準體系。加強深海基因資源劃區管理工具、環境影響評價等科學問題、規則和對策研究。
◆構建智慧平臺,提升治理能力
1.完善自然資源產品技術服務體系,研發重大地質與海洋災害預警、調查和風險評估關鍵技術。建立陸海統一的高精度三維動態現代測繪基準。構建海洋權益維護技術體系和決策支持系統。提高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和地理信息知識化服務水平。
《綱要》指出,當前的重大科技工程包括:
◆新型資源勘探與開發科技工程
加快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發,實現核心裝備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形成規模化開發利用示范。研發新型深海礦產和生物資源的勘探、評價和開采技術和裝備體系,突破深海資源勘探和開采的理論、關鍵技術和工程化裝備,提供潛在資源量和開發潛力,完成開采試驗和環境影響評估。大力發展海水及苦咸水資源利用關鍵技術,形成規模化利用示范。
◆海岸帶保護修復與可持續利用科技工程
突破河口區、極淺水區、濱海濕地等調查與監測關鍵技術,發展海洋動力與生態環境模擬分析、海岸帶生態風險區劃、監測評價預警與應急技術體系,構建圍填海等主要開發活動動態監管、生態損害和生態風險評估技術與方法。發展海岸帶環境資源承載力評價、空間規劃和集約節約利用技術。集成創新基于生態系統管理和陸海統籌的海岸帶生態保護與修復共性關鍵技術和綜合保護利用模式,提升海岸帶綜合治理能力,支撐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海洋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科技工程
構建海洋與地質災害監測和預警技術體系。開展災害調查、風險識別和預估,深入揭示重大災害的致災機理和時空規律。在立體觀測網布局、組網、數據傳輸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與轉化應用。研究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風暴潮、巨浪、海嘯、赤潮等災害預警技術,研發智能網格預報技術,持續提高預警、預報準確率。研發新型防治和快速處置技術,研究災害危險性分析、重點防御區選劃等減災技術,實現災害觀測、預警、減災和防治綜合服務技術業務化應用。
《綱要》指出,當前的創新能力建設包括:
(一)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大格局
1. 強化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大力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積極參與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集中深海平臺、基地及水合物科學試采工程資源,建強區域海洋動力與數值模擬、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積極籌建地球深部探測、深海探測、極地科學等國家實驗室或國家研究中心。
持續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建強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先在深海探測、深地動力學和成礦規律與礦產預測等方向和測繪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空白方向籌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并不斷培育其他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有所突破。
培育和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強已有國家現代地質勘查、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測繪工程、海水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優先建設天然氣水合物和土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資源勘查航空地球物理技術創新中心。培育深海、極地、全球自然資源信息獲取等領域學科交叉融合的國家工程中心和其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加快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家級科學觀測臺站、試驗場、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等升級工作。積極推進地球深部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海洋、近岸調查船隊建設,建強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深海數據中心等深海科技業務支撐平臺,有效提升深海科技創新與業務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間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
2. 優化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建強部級科學普及基地,強化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知識普及傳播,引導公眾理解、支持和參與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強化國家版圖知識宣傳,增強公民國家版圖意識。強化國家海洋權益知識宣傳,提升公民國家海洋權益意識。擴展傳播渠道和形式,規范和強化科普活動,做精重大主題科普活動。引導和鼓勵地方政府、社會資源參與自然資源領域科普宣傳基地建設。
3. 推進成果轉化平臺建設
加快建設技術中試平臺、儀器裝備定型平臺、海上試驗場等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和集聚創新平臺建設,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服務能力。加強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導航定位和地理信息服務產業基地等建設,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技術創新和研發中心。建立地質災害、海洋災害高發區綜合防治示范與高新技術研發試驗基地,為防災減災提供技術支撐。
4. 深化國際合作平臺建設
推進國際合作平臺基地建設,加大力度支持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辦公室等國際組織建設運行,建強一批國際科學研究中心。深化“一帶一路”地學合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洋技術合作。加強測繪地理信息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建設。爭取重要測繪地理信息國際組織在我國設立總部或辦事機構。
大力推進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實施與合作。繼續參與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等國際重大地學計劃,牽頭主導一批合作項目。積極推進發起和組織實施化學地球、全球巖溶、濕地生態、海洋預報與災害預警、藍碳、極地科研合作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
《綱要》還對體制機制創新、科技人才激勵、保障措施方面做了一系列的規定。
附《綱要》全文如下——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思想和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論述,以科技創新推進自然資源治理能力現代化,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按照自然資源管理的新職責、新目標和新需求,在整合、優化、凝練已有國土、海洋、測繪、林業科技創新規劃的基礎上,謀劃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總體布局和實施路徑,編制系統性、整體性、面向中長期的《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本《綱要》作為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框架,對接自然資源事業發展需求,指導自然資源領域科技創新活動,銜接國家科技計劃部署,為全社會參與自然資源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參考。
本《綱要》規劃期為2018年~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 形勢與需求
——附件1 近期優先支持的科技方向
優先支持現有優勢科技方向的科技創新,持續加力增大優勢,鞏固核心競爭力,形成國際先進水平的標志性科技成果;迅速啟動自然資源管理新需求的高新裝備的技術創新工作,快速集成建強手段,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形成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實用的技術應用成果;優先支持“先手棋”的科技前沿探索,快速補齊短板,打好長遠基礎,力爭引領性原創成果大突破。
1.優勢科技方向
(1)深地探測:建立完善以大深度、高精度為特征的深地探測技術方法體系,加快我國大陸地殼結構與物質組成的精細探測,揭示深部過程與動力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深海探測:建立完善深海礦產、基因資源探測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升級“三龍”裝備體系,發展新一代深海技術和提高裝備制造水平,解決深海運載、探測、開采譜系化裝備應用技術,顯著提高我國深海資源戰略儲備,在探測和認識深海領域保持國際先進水平。
(3)天然氣水合物開采:研發環境保護約束條件下的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經濟性開采的系統科學理論、技術和裝備。深入開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經濟性開發強度下海洋生態環境擾動和風險評估研究。開展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地震識別、測井識別及現場識別技術研究,建立相關地質理論及調查技術體系。
(4)智能化測繪: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向智能化測繪階段的推進,建立以自動化、智能化、知識化為特征的技術與應用體系,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5)中低空遙感平臺:研發國產高精度系列航空攝影裝備研制、傳感器內部高精度自標定、多類傳感器集成檢校配準、新一代通用型中低空民用無人機遙感系統、集群化數據處理等關鍵技術,逐步形成中低空遙感平臺的新型多傳感器數據采集、融合處理的生產服務技術體系。
(6)現代測繪基準維持與服務:突破現代測繪基準維持與服務關鍵技術,開展全國GNSS基準站網的維持與服務、國家大地坐標系框架更新、國家垂直基準框架維護、國家重力基準更新、多源大地測量數據融合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自主維持的國家空間基準體系,并實現自主維持與更新。
(7)極區監測:圍繞極區快速變化及其對區域和全球氣候、環境、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等重要方向,依托極地科考站、科考船和綜合立體觀測系統,開展極區觀測,構建極地區域的陸-海-空觀測平臺。研發適用于極地環境的探測技術及裝備,建立極地環境與資源潛力信息和業務化應用服務平臺,提高對極地系統的科學認知,提升極地科學研究的能力與水平。
2.急需技術支撐
(1)自主可控高端技術裝備:集成研發天空地海一體化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遙感技術裝備,突破新型遙感裝備測試檢測方法,加快研發離子探針質譜儀、移動平臺地球物理探測儀器設備、航空重力梯度儀及航空物探等技術裝備。通過國際合作發展精密實驗測試儀器設備、特深鉆探探測技術裝備、深地探測數據處理系統。研發土地調查監測機器人和土地實地調查智能移動終端設備。攻克深海礦產、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和生物基因資源勘探開發裝備及試采技術,加快核心設備/部件及關鍵材料的產業化,通過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從樣品到產品的轉化、從單一設備向整裝成套裝備的轉化,徹底扭轉儀器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不利局面。
(2)自然資源大數據技術平臺:融合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庫、國土云、地質云和海洋信息數據庫等,開展時空大數據存儲管理、智能綜合、增量級聯更新、清洗分析與挖掘、自然語言理解、信息安全等關鍵技術,提升時空大數據分析處理、知識發現和決策支持能力,構建自然資源大數據技術平臺以及空間規劃業務支撐平臺、自然資源資產核算業務支撐平臺、領導輔助決策業務支撐平臺等業務應用平臺。
(3)深地觀測:研建深地觀測與實驗井群系統、井中觀測與實驗系統、井-地聯合觀測與實驗系統、深部地熱能開發利用實驗系統和深地數據處理與應用系統,長期、連續、原位記錄深部地下重、磁、電、震、熱、應力應變和流體與地下生物圈等參數。
(4)航空地球物理:典型覆蓋區航空地球物理技術示范與處理解釋軟件平臺開發、地面地球物理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地下及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術與裝備、穿透性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大深度智能地質鉆探技術與裝備、深部勘查技術綜合示范及數據處理、解釋軟件平臺。
(5)低成本快捷頁巖氣勘察:研發低成本快捷頁巖氣勘查評價關鍵技術與設備,重點開展頁巖氣有機地化分析技術、地下深部地應力測量儀器設備研發及應用、車載頁巖氣快速分析系統研制和頁巖微納米結構與成分三維重建與可視化技術攻關。
(6)地質災害監測:推進地質災害動態監測與模擬技術研究。突破災害監測預警、災情偵查、災害調查與評估等技術,推進基于無線傳感網協同感知的自然資源環境和災害監測多源天空地傳感器網建設,研究地質災害天空地一體化快速識別、無人直升機快速識別監測預警、多旋翼飛行器快速識別和基于機器視覺技術的暴雨型滑坡泥石流自動識別技術。構建應急服務平臺。
(7)海洋立體觀測監測關鍵技術:開展海洋環境在線監測探測傳感器和關鍵儀器設備研究,突破組網技術和通訊技術,推進國家海洋環境實時在線監控系統和海外觀(監)測站點建設,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加強對海洋生態、洋流、海洋氣象等觀測研究,研制大數據分析和應用模型,形成決策支持系統和平臺,全面提升海洋開發與保護管理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8)海洋及內陸水下地形測繪關鍵技術:開展海岸帶與海島(礁)測繪、水下/海底高精度導航定位、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反演、內陸水下地形測繪、多尺度水下地形圖編制、陸海時空基準統一、海底基準站網布設等關鍵技術研究,支撐海洋及內陸水下地形測繪。
(9)地理信息安全監管與安全態勢服務技術:開展互聯網地理信息獲取、敏感內容識別和評估、網絡協作的地理信息安全保密和安全監管、空間安全態勢服務等關鍵技術研發,為維護時空信息安全、應對全球安全挑戰提供地理信息保障和服務支撐。
(10)海洋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海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相關配套技術的應用示范,加大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關鍵技術推廣力度,建立整治工程系列技術標準,提升海灣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功能,為“藍色海灣”工程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11)“南紅北柳”工程技術:按照海洋資源及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和沿海生態區系特點,推廣應用以紅樹林、檉柳為主要代表,包括海草床、蘆葦、堿蓬和鹽沼等的典型生態系統修復技術,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體系、規范和示范區,為“南紅北柳”工程項目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12)“生態島礁”工程技術:強化海島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應用示范,開展科技支撐類生態島礁建設,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污水處理和循環利用等技術試驗與示范,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生態島礁建設技術和標準體系保障“生態島礁”工程的順利實施。
3.短板科研內容
(1)生命共同體: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認知、修復、開發、保護、解析知識體系,研究生命共同體與經濟社會要素交互影響的演化規律,揭示多要素耦合狀態下的系統關聯,研究生命共同體要素配置和功能重構技術、快速修復和長期維護技術,建立生命共同體功能權衡協同模型、開發模擬預測模型。
(2)地球系統科學:強化地球關鍵帶和人類紀研究,加強地球深部物質循環(特別是深部碳收支)、層圈相互作用與界面動力學、超大陸旋回與“深時”科學研究,構建固體地球模擬器,大幅提升地球系統演化與自然資源形成的研究水平、未來變化與自然資源效應的預測能力,服務于智慧地球系統管理。
(3)自然資源衛星后續星:統籌推進陸海衛星后續星、以及SAR、高光譜、激光、重力等新型遙感衛星等的建設,建立衛星指標設計與仿真驗證系統,構建衛星檢校精度驗證技術平臺,發展新一代自然資源遙感衛星體系。
(4)全球自然資源信息開發利用:加強全球自然資源信息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突破基于國產高分辨率遙感衛星數據的高精度測圖、全球高精度立體測圖基準、多源遙感信息快速融合、全球時空大數據挖掘與知識服務等技術,構建全球自然資源信息建設與更新技術體系。研發基于多源數據的自然資源多要素快速獲取、變化發現、自動分類、時空統計、動態建模、質量控制等關鍵技術,構建自然資源監測技術和服務產品體系及共享平臺。
(5)自然資源要素質量提升:開展自然資源要素質量與生產力提升理論研究與工程技術研發,突破自然資源要素原位快速檢測、動態監測、預測預警、管護與提升等關鍵核心技術,研制一批配套的技術產品、裝備、系統、規程規范及差異化的工程技術模式,提高我國自然資源要素質量提升能力和技術水平。
(6)國土空間監測評估:建立國土空間動態評估診斷模型,提出基于新型國土空間感知數據的國土空間監測指標體系,研發典型地域空間系統復雜要素監測網絡優化布局模型,建立國土開發的自然、經濟與人文感知綜合效應評估模型,構建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預警技術體系,為全域國土空間動態評估與監管提供支撐。
(7)國土綜合整治:建立國土綜合整治技術規范體系,研制中低產田整治與生產力提升、農田土地改造、建設用地再開發、低丘緩坡土地開發與災毀土地恢復治理、污染損毀土地修復等土地關鍵技術,發展森林資源碳匯功能增強技術,構建林草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為推動國土空間統一生態保護修復、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提供技術支撐。
(8)海水淡化: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統優化設計、成套和施工各環節的核心技術;研發海水提鉀、海水提溴和溴系鎂系產品的高值化深加工成套技術與裝備,建成專用分離材料和裝備生產基地;突破環境友好型大生活用海水核心共性技術,積極推進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園區建設。
(9)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圍繞海洋生物科學研究和藍色經濟發展需求,針對海洋特有的群體資源、遺傳資源、產物資源,在科學問題認知、關鍵技術突破、產業示范應用三個層面,一體化布局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重點任務創新鏈,培育與壯大我國海洋生物產業,全面提升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創新能力。
(10)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圍繞“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科技需求,開展生態監測預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技術模式研發與典型示范,發展生態產業技術,研究生態補償機制、資源環境承載力等評價方法體系。
最新更新
11-20
850
11-16
479
11-15
891
07-24
660
12-18
619
0000
分享
COPYRIGHT @ 2016 NEW NUTRI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